《伤寒论》第182条:“问曰:阳明病外证云何?答曰:身热、汗自出、不恶寒,反恶热也。”这条我们称为阳明外证,也叫阳明经证。白虎类方的主药是“石膏”,所以也称石膏类方,后世医家普遍认为石膏是大寒之品,所以多舍生石膏,用煅石膏,然石膏为天然硫酸钙矿石,高温炮制后失去其清透里热的作用。《神农本草经》认为石膏性微寒,实为平和之品,专清里热。这里所说的里热并不是太阳病的发热,而是以恶热、身热汗出、烦躁口渴为一组证候的表现,我们称之为“石膏证”,予石膏类方对应治疗。
笔者近2年在治疗妇科类疾病中发现,随着饮食习惯的改变,临床中增加了不少“石膏证”的妇科患者,尤其是妊娠病以及产后病,这也打破了我们的常规思路,即寒凉药不能治疗“虚性”病症。更坚信经方大家胡希恕所说的“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”。下面4则医案,都是以六经八纲辨证法,运用石膏类方治疗妇科类疾病,现将验案整理分享如下。
案一
高某,女,27岁,已婚,2023年11月就诊。主诉:经血淋漓不净13天余。患者继往月经周期正常,近2个月经期提前5天,经血13天未止,经血量少、色红、夹血块,经前乳房胀痛。各项妇科检查未见异常。月经史:15岁初潮,周期28天,行经7天。生育史:孕1产1。此次就诊以口干、身热烦躁、黏汗出为突出表现,求中医治疗(正值经期13天)。刻下:经血淋漓不净,量少、色红、夹血块,口干,身热烦躁,黏汗出,寐欠安,饮水调。舌红,脉数有力。六经辨证:阳明病夹瘀。辨方证:白虎汤合黄连阿胶汤、桂枝茯苓丸加桑叶证。
处方:石膏40g,知母20g,甘草6g,山药20g,黄连6g,黄芩10g,白芍10g,阿胶10g,桑叶30g,桂枝12g,茯苓20g,牡丹皮10g,桃仁10g。5剂,颗粒剂,沸水冲服,待药温和,加入鸡子黄搅拌均匀,1日2次(采用桂枝汤煎服退热法改良止经血,1剂分4次服用,经血止后,恢复1日2次服药)。
站群论坛二诊:2剂后经血止,身热烦躁感减轻;3剂后未见经血,黏汗止,口中和;5剂后寐欠安,呈反复翻身难以入睡,身热,小便涩痛,尿频。六经辨证:阳明病。辨方证:猪苓汤合栀子豉汤证。
处方:猪苓10g,茯苓20g,泽泻20g,滑石10g,阿胶10g,栀子10g,豆豉10g。5剂,颗粒剂,沸水冲服,1日2次。
三诊:2剂后小便调;3剂后寐安,无身热感;5剂后未见经血淋漓,身体无不适感,继而调理月经周期。近2个月经期提前5天,至今已13天未尽,经血量少、色黑,双下肢起白色皮屑如雪花状。六经辨证:厥阴病夹瘀。辨方证:温经汤合桂枝茯苓丸证。
处方:桂枝12g,吴茱萸10g,川芎10g,当归10g,白芍10g,生姜10g,半夏10g,麦冬20g,党参10g,阿胶10g,茯苓20g,牡丹皮10g,桃仁10g。熬制膏方,服药1月,1日2次。
次月经血至,经期正常,无不适感,未见双下肢白色皮屑。
按 此案患者因经血淋漓不尽13天前来就诊,各项检查未见异常,求中医治疗。一诊:口干,身热烦躁,黏汗出,辨证为阳明外证,予白虎汤;身热烦躁,经血淋漓不净,寐欠安,舌红,脉数有力,辨证为阳明病,予黄连阿胶汤;经血量少、色红、夹血块,辨证为瘀血证,予桂枝茯苓丸。加入桑叶起清热止血的作用。桂枝汤煎服法中,记载连续服药解表退热,临床中经血淋漓不尽同样也是一种持续性的表现,采用连续服药法,使淋漓的经血在短时间内速止,防止津液继续耗伤。
二诊,寐欠安,呈反复翻身难以入睡,辨证为阳明病,予栀子豉汤。《伤寒论》第76条:“若剧者,必反复颠倒,心中懊憹,栀子豉汤主之。”身热,小便涩痛,尿频,辨证为阳明病,予猪苓汤。《伤寒论》第223条:“若脉浮、发热、渴欲饮水、小便不利者,猪苓汤主之。”
三诊,近2个月经期提前5天,至今13天未尽,双下肢起白色皮屑如雪花状,辨证为厥阴病,予温经汤调畅经血;经血量少、色红、夹血块,辨证为瘀血证,予桂枝茯苓丸。
案二
董某,女,28岁,已婚,2024年3月就诊。主诉:妊娠发热3天余。患者妊娠38天,3天前无诱因突发高热37.7℃,上午体温正常,下午5点左右体温升高,皮温高,无恶寒感,头痛烦躁,咽喉疼痛,咳嗽无痰,服用退热药汗出暂时热退,随后热起,最高39℃,相关检查未见异常。拒绝服用西药治疗。月经史:13岁初潮,周期29天,行经6天,之前未有过生育史。西医诊断为早孕、高热、咳嗽。刻下:下午定时发热,头痛烦躁,咽喉痛、头痛,咳嗽无痰,大便干。舌红,脉细数。六经辨证:阳明病。辨方证:竹皮大丸加桔梗证。
处方:竹茹10g,石膏40g,桂枝12g,甘草6g,白薇10g,桔梗10g。3剂,颗粒剂,沸水冲服,发热前1小时服药。
二诊:2剂后热退,体温恢复正常37.3℃,烦躁感不明显,咳嗽频率减少;3剂后体温正常,无咳嗽、烦躁感,大便调;5剂后体温调,烦除,咳已。患者时感心下痞硬,胃中热,喜冷饮,干呕,大便稀。六经辨证:厥阴病。辨方证:黄连汤证。
处方:黄连6g,甘草6g,干姜10g,桂枝12g,半夏10g,大枣10g。5剂,颗粒剂,沸水冲服,1日2次。
三诊:2剂后痞硬感减轻,干呕频率减少;5剂后胃中无热感及干呕,大便调,精神佳。
按 此案患者3天前无诱因出现高热表现,且上午体温正常,下午热起,服退热药治疗不彻底,体温反升,相关检查未见异常。一诊:下午定时发热,头痛烦躁,咽喉头痛,咳嗽无痰,大便干,舌红,脉细数,辨证为阳明病,予竹皮大丸;方中加大石膏用量起清热的作用,石膏、白薇虽为寒凉药,加桂枝起寒热调节的作用,加入桔梗合为桔梗汤,起利咽止咳的作用。发热前服药遵循桂枝汤服药法。二诊:心下痞硬,胃中热,喜冷饮,干呕,大便稀,辨证为厥阴病,予黄连汤。原著中载竹皮大丸治疗产后津液耗伤而致烦躁、呕逆的阳明表现。此案患者并非产妇,而属妊娠期,但由于初起发热,反复服用退热药汗出,同样也是耗伤津液而致高热烦躁。同样的一张方治疗不同的病,这也正是胡希恕所说的“师其法而不泥其方”的意义所在吧。
案三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
赵某,女,32岁,已婚,2023年10月就诊。主诉:发热伴咳嗽5天余。患者妊娠40余天,5天前发热无汗,咳嗽,吐白稀痰,胸闷心烦,口干不欲饮水,血常规未见异常。月经史:12岁初潮,周期29天,行经7天。生育史:孕1产1。刻下:发热无汗,咳嗽,吐白稀痰,胸闷心烦,口干不欲饮水。舌苔白,脉细数。六经辨证:太阳太阴阳明合病。辨方证:小青龙加石膏证。
处方:麻黄10g,桂枝12g,干姜10g,白芍10g,大枣10g,半夏10g,细辛10g,五味子10g,石膏40g。5剂,颗粒剂,沸水冲服,1日2次。
二诊:1剂后微汗出,热退;2剂后热未起,咳痰量多,心烦胸闷减轻;5剂后热退咳止,饮水调,纳差,空腹时胃脘疼痛,进食痛减,脉细。六经辨证:太阴病。辨方证:小建中汤证。
处方:桂枝12g,白芍20g,生姜10g,甘草6g,大枣10g。5剂,颗粒剂,蜂蜜水冲服,1日2次。
三诊:2剂后胃脘疼痛减轻;3剂后纳可,胃脘疼痛不明显;5剂后胃部无不适感,纳可,精神佳。
按 此案患者为妊娠期妇女,突发高热,咳嗽,血常规检查未见异常。一诊:发热无汗,咳嗽,辨证为太阳病;咳嗽,吐白稀痰,不欲饮水,辨证为太阴病;胸闷心烦,口干,辨证阳明病,予小青龙汤加石膏。后世医家认为石膏为大寒之药,妊娠期忌用或禁用,然《神农本草经》载石膏微寒,而《伤寒论》中有较多的石膏类方运用于妊娠期以及产后病,同样取得满意的效果。
案四
王某,女,29岁,2023年12月就诊。主诉:阴道出血不止7天余。患者妊娠40余天,骑电动车不慎摔倒而发轻微腹痛伴阴道少量出血,经B超检查后,行药物流产,流产后阴道出血不止,量多,色鲜红,自觉身热心烦,热汗出,口干喜饮,疲倦感。月经史:15岁初潮,周期29天,行经6天,之前未有生育史。刻下:阴道出血,量多,色鲜红,自觉身热心烦,热汗出,口干喜饮,疲倦感。舌红,脉细数。六经辨证:阳明病。辨方证:竹叶石膏汤加桑叶证。
处方:竹叶10g,石膏30g,半夏10g,麦冬20g,党参20g,甘草6g,桑叶50g。5剂,颗粒剂,沸水冲服,1日2次。
二诊:2剂后阴道出血量减少,身热心烦感减轻;3剂后出血止;5剂后未见出血,口中和,自觉腰部酸困伴冰冷感,乏力嗜睡感。六经辨证:少阴太阴合病。辨方证:肾着汤合麻黄附子甘草汤证。
处方:甘草6g,干姜10g,茯苓20g,白术20g,麻黄10g,附子15g。5剂颗粒剂,沸水冲服,1日2次。
三诊:2剂后小便量多;5剂后小便调,腰部无不适感,精神佳,再予温经汤服用10剂,随访次经期准,月经血调。
按 此案患者不慎摔倒而致阴道出血,经B超检查确诊后行药物流产,药流后阴道出血不止。一诊:阴道出血,量多,色鲜红,自觉身热心烦,热汗出,口干喜饮,疲倦感,舌红,脉细数,辨证为阳明病,予竹叶石膏汤。案中出现的疲倦感为阳明热汗出耗伤津液所致,并不是少阴病的“但欲寐”,加大党参量以补津液,桑叶起清热止血的作用。二诊:自觉腰部酸困伴冰冷感,辨证为太阴病夹饮,予肾着汤;乏力嗜睡感,辨证为少阴病,予麻黄附子甘草汤。竹叶石膏汤为一首清热生津剂,临床中多用于阳明外证伴有气短乏力感。(李敏州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第三人民医院)
(注: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。)
来源:中国中医药网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