眼干涩是常见于老年人的眼睛病症,此病会给患者生活和心情带来很大困扰,若不及时治疗,也会转变为其他眼病。肝主泪液,润泽目珠;肾主津液,润养目珠,眼睛干涩与肝、肾关系密切。笔者在临床上通过针刺养肝补肾,治疗眼干涩老年患者,取得了很好疗效,现将验案一则整理如下,以供同道参考。
张某,女,59岁,2024年11月9日初诊。主诉:眼干涩半年,加重3个月。患者半年前因心情郁闷不畅出现眼干涩,经滴眼药水、中药熏蒸后症状未有明显好转,近3个月有加重趋势,遂来诊。刻下:双眼干涩,右眼为重,遇风、见光后症状加重,伴有眼花,偶有眼针刺样疼痛,视物模糊,平素脾气急,思虑多,口干,舌两边灼热感,间断性乏力,长期失眠,有梦,起床有晕感,纳可,二便调。舌淡苔白,有齿痕,脉沉弱。
诊断:西医诊断为眼干;中医诊断为干涩昏花(气阴两虚)。
治则:益气养阴,滋补肝肾。
治法:针刺为主,补法或平补平泻。取穴睛明、太阳、阳白、光明、承泣、太冲、太溪、养老、风池、肝俞、肾俞、足三里。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操作:患者仰卧位,先取双侧太冲、太溪、光明、足三里、养老,选用0.30mm×40mm一次性不锈钢针灸针,斜刺养老,其余穴位直刺,得气后,太冲行提插、捻转泻法或平补平泻,其余诸穴行提插、捻转补法,引经气至眼睛;再取睛明、太阳、承泣、阳白,选用0.22mm×25mm一次性不锈钢针灸针,睛明、承泣按眼区穴位直刺操作,得气不行针,避免伤及眼球和血管;太阳直刺,阳白平刺。俯卧位,取风池、肝俞、肾俞、光明、足三里、太溪,选用0.30mm×40mm一次性不锈钢针灸针,肝俞、肾俞斜刺,其余穴位直刺,风池针感以能向眼部传导为佳,得气后行提插、捻转补法或平补平泻。仰卧位和俯卧位交替取穴针刺,留针30分钟,期间诸穴(承泣、睛明除外)行针1次,手法如上。
患者当日治疗起针后,即觉眼睛有湿润感,3次针刺后,眼睛干涩减轻,舌两边灼热感减退,睡眠改善,情绪焦虑减轻;11月17日出现夜间舌根火热感,晨起晕感消失;11月20日后遇风、见光后眼干涩症状消失,体力增强,舌根轻微火热感;患者共经10次针刺治疗,诸症消失,视物清晰,欣然离去。又嘱其日常按揉养老、太溪、太阳、太冲等穴,巩固疗效。
365建站按 眼干涩,中医古籍称为“白涩症”“干涩昏花”,《审视瑶函·白痛》和《证治准绳》分别对其有专项论述,本病与西医学的干眼相类似。眼虽为人体局部器官,但却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,眼禀先天之精而成,受后天之精所养,故《灵枢·大惑论》曰:“五脏六腑之精气,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。”
足厥阴肝经“连目系”,在十二经脉中,唯有肝经的本经直接与目系上连。五脏化生五液,肝化液为泪,泪液润泽目珠的功能正常与否,与肝密切相关。“肾者水脏,主津液”,人体津液在肾的调节下,输送至眼,起到润养目珠的作用。老年人脏腑衰退,肾精亏虚,又易情绪不畅,肝失疏泄,容易发为本病,故结合病因病机,养肝补肾是治疗眼干涩的主要方法。同时,《灵枢·经脉》曰:“膀胱足太阳之脉,起于目内眦,上额交巅。”《灵枢·寒热病》曰:“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,正属目本,名曰眼系。”睛明、太阳、阳白、承泣四穴均为眼部腧穴,可疏通眼部气血而润目;风池为临近取穴,既祛风散邪,又加强疏通眼部气血作用;养老是治疗眼疾的经验效穴,对老年的眼、耳诸病皆有很好疗效;胃经循行经过目内眦,足三里既能疏通眼部气血,又可健运脾胃,生化气血以益气养阴;肝开窍于目,太冲为肝经原穴,光明为胆经络穴,二穴组成原络配穴,以收滋养肝血而润目;太溪为肾经原穴,肝俞、肾俞为膀胱经上的背俞穴,三穴皆起滋补肝肾、润养目珠的功效。(曹方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)
(注: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。)
来源:中国中医药网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